黄德印在投递路上席地而坐,用矿泉水和方便面填饱肚子。
12月12日上午10点多,黄德印像往常一样驾驶面包车沿着陡峭的山脊,驶向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寺坪镇三尖山村村委会。
“嘀——嘀嘀!”随着一长两短汽车喇叭声的“接头暗号”,等候在村委会的村民纷纷围了上来,热情地和他打起了招呼。
快递、日用品、药品、代办的证件……黄德印将邮件和捎带的物品一一交给村民,并再三叮嘱注意事项。保康县境内山峦重叠,地势起伏多变,三尖山村距寺坪镇中心30多公里,加之山路崎岖,村民出行不便,黄德印便义务承担起代卖山货、代购物品、代办事务的任务。
黄德印负责寺坪镇皮家坡、天子坪、三尖山等7个偏远村的投递工作,邮路长逾百公里,他在这里一干就是30年。“上班第一天特意穿了双新鞋,回来才发现全磨坏了。”黄德印回忆说,“我接手这条邮路时还是步班,往返一趟需要3天。”
日月轮回,风雨兼程。随着道路和投递条件的改善,黄德印投递邮件先后用上了自行车、摩托车。在他的邮袋里,帮乡亲们捎带的生活用品、药品也越来越多了。到了2012年,眼看摩托车“运能不足”,为了方便大家,他借钱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,这样既能及时送邮,又能捎带更多货物。随着业务量不断增长,到了2016年,他又把三轮摩托车换成了小型面包车。其实,黄德印在2008年就改任寺坪邮政支局经理,但在承担支局经营管理工作的同时,他仍然坚持兼顾投递工作,在邮路上的服务也延续至今。
返程途中,76岁的三尖山村二组村民危尚来已在公路边等候多时,他要托黄德印把100斤玉米带到镇上粉碎成玉米碜。“今儿,我请他帮忙带点苞谷到寺坪镇上打苞谷碜。上一回榨油,他上门来拉走200多斤菜籽,榨好菜籽油又送到村里。他对我们可是好得很!”大到电器农资,小到油盐酱醋……这些年来,黄德印像辛勤的蜜蜂,把村民需要的生活物资从镇上送到家门口,再把村民种植的农特产品从大山深处带进集贸市场。购买交通工具以来,黄德印义务为老人配送生活物资超150吨,免费代办各种证件1.6万多件。“只要打电话,他随叫随应,帮忙带啥都不心烦。要到街上买什么,打了招呼他都买得好好的。”家住三尖山村二组的村民李彩英说。
“他办啥事我们老百姓都放心,你说带什么都是不折不扣地带来了,像亲人一样。”提起黄德印,三尖山村村民刘明文竖起大拇指。
“他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好事,送邮件、带农资,购买日常用品,只要一个电话,他都办得妥妥帖帖,而且不收一分钱。”三尖山村党支部书记杨成平说,“老百姓对他非常满意,同为党员,他是我们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。”
黄德印不仅为邮路上的乡亲们提供服务,还省吃俭用挤出12万余元,资助13名困难学子。寺坪镇中心学校地理教师贾家俊,曾是该校的一名困难学生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,黄德印就资助他,一直到大学毕业。
2022年,贾家俊毅然决定从城市回到家乡任教,他坦言是受到了黄德印的影响。“他的善举不在于一时的冲动,而在于30年的坚持不懈。我觉得他已经将爱岗敬业和助人为乐融入工作和生活中,让我非常敬佩,是我学习的榜样。”贾家俊说,“我希望能像他一样,帮助孩子们学知识、走出去,然后回来建设家乡。”
30年来,黄德印奔走在大山深处,穿坏了130多双解放鞋,用坏了5辆自行车、4辆摩托车、1辆面包车,投递总里程超过50万公里。
在2024年第三季度“中国好人榜”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上,黄德印上榜敬业奉献类“中国好人”。获得这一荣誉后,他觉得肩头的责任更重了,“在今后的工作中,我将更加珍惜荣誉,把感恩之情融入工作,把每个农户都当成亲人对待,把他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做,继续坚守深山邮路,为乡亲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,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