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“世界屋脊”上编织绿色纽带

——西藏边境地区乡村邮政服务见闻
中国邮政报采访组 吕磊 施向群 柏滨丰 唐一丹 姜英飞 肖旗隆 魏婷2025-09-08来源:中国邮政报

  36岁的李立娟,和丈夫共同经营着“立伟便民超市”。这家“大隐”于西藏山南崇山峻岭中的普通乡村超市,空间不大,但品类丰富:除了烟酒、副食、果蔬、零食和文具、玩具,还有遮阳帽、拖鞋、洗洁精等各类生活日用品。

  “以前进货得去市区,单程开车3个多小时。有时想一次性多进点货,车还装不下。”李立娟边说边走到玩具货架前,拿起一个坦克模型举例,“现在好了,比方说小孩子喜欢的玩具,我们在网上订,然后邮政直接送货上门。村民们需要什么,会先来我们店里看看,基本上都能满足。”

  因山高路远而物资短缺的历史一去不复返。在西藏,在这片平均海拔4000米的神圣国土上,邮政服务正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,持续深入每一个角落,触发勃勃生机。

  从加查县到玉麦乡,再到普玛江塘乡……带着盘山路上的风尘,深吸含氧渐稀的空气,由职责使命与人生刻度编织出的一条条绿色纽带,逐渐浮现眼前。

  冷达乡:卓玛的甜茶

  加查县冷达乡邮政所,开在乡政府大院内。益西卓玛的茶馆,开在大院对面。

  有时,卓玛来领包裹;有时,邮政员工去买藏式甜茶。他们都觉得,如今的生活如茶——“甜!”

  包括卓玛一家在内,冷达乡的村民90%是外迁来的。“原先住在半山腰,老房子经不住暴雨变成危房,交通又不方便,政府就鼓励我们从山上搬下来。”卓玛向采访组介绍。

  自建房给补贴,按人口分耕地,土路变成马路,取包裹就在家门口……卓玛的笑容是幸福的,因为如今居住环境舒服多了,家庭收入也增多了,“分到9亩地种青稞、小麦、油菜、玉米,还养了十来头黄牛,再开个茶馆卖甜茶和藏面,钱够用”。

  “钱够用”的呈现之一,在于网购多了。卓玛收到的包裹量与日俱增。

  不止卓玛。邮政所营业员桑旦曲珍介绍,包裹每天多的时候有200多个,少的时候80多个,几乎都是乡亲们从网上买的衣服、鞋子、护肤品……

  正说着,冷达乡党政办的李甲雪来取网购的日用品。这名刚参加工作、人生地不熟的外地年轻人,每天期待的“甜”,有一分来自邮政所,“包裹都进村入户,很便捷。邮政人也热心,常帮着寄快递、带东西”。

  她说的“寄快递”,包括村民们给在外地上学、上班的孩子寄特产:苹果、蓝莓、虫草、牛肉干,“比如对面饭店的老板尼玛次仁,常给在那曲上班的孩子寄苹果和面条”。

  丰富物资的“便捷取”和缓解乡愁的“方便寄”,背后是加查邮政持续完善的服务网络。

  今年,西藏首个配备智能分拣设备的县域级共配中心落地加查,每天可精准处理6000件邮件,其中发往各乡镇的快件占一半。全县还布局了7个中心乡镇网点和91个村级综合服务站点,实现县城城区当日达、乡镇村次日达。

  “变化有两方面。”冷达乡乡邮员达桑总结:村民们,以前寄包裹、取包裹要骑摩托车或打车到25公里外的县城,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办;我们,以前的邮路泥泞坑洼,现在宽了、平了、好跑了。

  在冷达乡共康村,村委会专设了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。村民次仁顿珠之前外出务农,就请投递员将包裹放在这里,当天才得空过来取,“邮政把其他快递的包裹都接过来送了,真正解决了‘取件难、取件远’,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大家的幸福感”。

  看得出来,次仁顿珠对邮政服务非常满意。

  玉麦乡:桑珠一家四口的安居

  “家是玉麦,国是中国”。眼前这个云雾缭绕、新旧交融的山窝子,伴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,焕发了生机。

  在这个全国人口密度最小的边境乡——玉麦乡,从此时的旦增桑珠一家四口,回看彼时的桑杰曲巴一家三口,俨然传承与发展的一个缩影。

  1964年,虽然自然环境险恶、交通条件极差,桑杰曲巴依然带着家人独居此处,以放牧为生,坚守3644平方公里国土长达32年。

  信仰可抵万难。60多年后,玉麦焕然一新。

  沿途车窗外,黄色麦浪起伏如“措”,成群牛羊悠闲自得,茂密松林幽若仙境……即便还要翻越海拔5025米的亚堆扎拉山、历经7小时的盘山路,但一幅幅丰收与诗意交融的画卷,仍令人无限向往。

  如今的玉麦乡,含2个村、67户家庭、260多口人。其中一户,是乡邮员旦增桑珠一家四口。

  10年前,旦增桑珠从扎日乡迁来,从事邮政投递服务。工作中,他与从加玉乡迁来的索朗卓嘎因邮结缘,组建家庭并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。

  如今,夫妻俩不仅融入当地,而且合力撑起当地的邮政服务。“起初路难走,到县城单程要4个半小时,每周只有一班客车,邮件也少。现在路越修越好,每天都有邮车来往,邮件量翻了好几倍。”旦增桑珠说。

  每天,玉麦乡邮政所最多送出近400个“邮快合作”包裹,包括村民们网购的生活日用品以及边防部队的物资;日均收寄近10个快递,大多是村民们采挖的虫草、贝母等特产,经邮政渠道出山。

  离开邮政所,顺着街道前行,两旁有学校、有医院、有超市、有餐馆,甚至还有很多家民宿。驻足街道中心抬头仰望,红色的国旗在山风中猎猎作响。

  玉麦乡政府的墙上,挂着个显眼的大展框,展示着习近平总书记写给玉麦乡群众的回信:“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,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,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、幸福家园的建设者。”

  是玉麦的组成,也是玉麦的纽带,新时代的旦增桑珠一家四口,在安居乐业中守边固边。“日子越来越有奔头。”说这话时,旦增桑珠对着我们,又仿佛隔空对着桑杰曲巴。

  普玛江塘乡:旺堆的享受

  当陡立的崖壁劈开云天,记者听见手机信号间歇的“嘟”声,恰似含氧量逐渐稀薄。

  海拔5373米,冬季长达9个月,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40%……同在全国海拔最高的行政乡普玛江塘,有别于师傅次仁曲巴20多年如一日苦守,“90后”乡邮员米玛旺堆倒挺享受。

  这种享受,来源于当地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的持续改善,也是一个接力者的“获得感”。

  2005年,在这个藏语意为“世界之巅”的地方,19岁的次仁曲巴当上了普玛江塘首名乡邮员,成为连接山外的唯一纽带。

  初来乍到,记者的胸口像压了块石头,且头痛欲裂。而次仁曲巴当年得骑着自行车爬坡上坎,走遍6个村子。

  15年,高寒与缺氧将他“折磨”得快速苍老,但他始终坚守在这个“氧气吸不饱,天上无飞鸟,地上不长草,风吹石头跑”的“鬼地方”,不停挑战着自我的生理极限和心理极限:“我的家、我的亲人都在这里,我不送,谁来送邮件?”

  15年,他的“坐骑”先后从自行车、摩托车换成小货车。这个原本极度闭塞的“生命禁区”,也顺着邮路追赶时代。

  2020年,米玛旺堆接力次仁曲巴,成为第二名乡邮员。此时,乡里的住房已经变成宽敞舒适的“小康房”,家家用上了制氧机、热风机,村民们的人均预期寿命从45岁增至54岁。

  “取快递啦!”每当米玛旺堆的邮车驶进村子,村子就会瞬间被激活。村民们陆续围过来,看着他卸下邮政和顺丰、京东等8家快递公司的包裹,随后签字领走各自网购的生活日用品。

  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文化素质的提高,促使网购日渐普及。随之,每天包裹投递量从个位数成倍增至400多个,投递班次从每周2班增至每周5班,投递时限以最远的下索村为例,从之前的两三天达,缩至如今的当日达……

  米玛旺堆没因为邮件增多而觉得比师傅更辛苦,一方面,是乡里的土路都变成了马路,自行车、摩托车变成了又快又遮风挡雨的面包车;另一方面,是他喜欢在路上的感觉,喜欢直接跟牧民们交流,“最自豪的是,这里的每个大学生都因为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投递而认识我,喜欢称呼我‘邮政人’”。

  这世界最动人的,不在于一个人如何耀眼,而在于平凡如你我,却依然愿意成为彼此的那盏灯。

  经过两代乡邮员的接力,一件件流动的快递包裹,一封封追梦的录取通知书,串联起一条条无形的纽带,将边境与内地紧密相连,让民族一家亲、共筑中国梦的幸福愿景生根发芽。

邮车穿行在山南的高山峡谷中。

邮车载着“邮快合作”的邮件、快件前往加查县的各个乡村。

玉麦乡邮政所投递员旦增桑珠(左)、营业员索朗卓嘎(右)一家人的幸福合照。

邮车驶进普玛江塘乡,送来了村民们网购的生活日用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