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记者 赵丹于
荡口镇坐落于无锡市锡山区东南部,一个冬日的午后,记者一行走进了这个古朴中透着厚重、平静中藏着温情的江南小镇。经镇上百姓引导,我们很轻松就找到了荡口邮政营业所。
下午1点钟,刚过午饭的时间,我们走进营业所后侧的投递班组,邮递员们已经陆续出班。临近年关,电商业竞争激烈,邮递员们增加了出班频次,确保包裹能及时送达客户手里。
空荡荡的投递班里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身着邮政制服,脚穿绿色解放鞋,佝偻着背,正悉心清理室内的桌椅隔口,这就是今天我们采访的主角——荡口支局退休员工朱中瑾。
1964年,16岁的朱中瑾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接力棒,成了当时华章营业所的一名步班投递员,每天往返35公里为周边的老百姓送去信件和报纸。
“那时候周围都是农田,走的都是田埂间的小路,一到雨天,身上全是泥水点子。”如今71岁的朱中瑾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投递员时,每到下雨天,父亲总会提前给他准备好雨具和防水袋,“我当上投递员的第一天,父亲就嘱咐我,邮递员的工作很辛苦,但对老百姓很重要,要干好!”
这句朴素但充满分量的嘱托,朱中瑾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,用行动给了父亲最好的回应。在操作全靠手工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朱中瑾为了报纸和信件能够及时传递到老百姓手里,每天五点多钟就起床,取报纸、分信件,匆匆踏上邮路,午饭只能在路上对付了;碰上信件地址有误的,绕过再多弯路,也要把信件送达;冬日傍晚天黑得早,饥寒交迫,送完邮件单挎着已经空荡荡的邮袋,脚步却出奇地轻快……
朱中瑾说,他们那一代人,对自己的职业都怀有一份简单却执着的坚持,“没有太多别的想法,党把工作交给我们,就一定要干好!”虽然很辛苦,但他说,恢复高考后考生们对录取通知书的热切期盼,改革开放后群众对中央政策信息的强烈渴求,两岸恢复通邮后百姓对海峡对岸亲人讯息的翘首等候……“人民群众对邮政的这份信任是我坚守在寂寞艰苦邮路上最大的动力。”
朱中瑾的不忘初心也为他赢得了社会和企业的认可,在职期间,他多次被评为当地优秀共产党员,并于1998年荣获无锡市劳动模范称号。
2007年,因为深受父亲感染,朱中瑾25岁的女儿朱洵也循着爷爷和父亲的足迹,从外企辞职踏入荡口营业所,目前是荡口营业所的一名综合柜员。
如今,年逾古稀的朱中瑾仍旧坚持每天到荡口营业所义务服务。“不能外勤送信,他就帮投递班分拣信件、报纸、包裹,我们都劝他好好休息,可就是拗不过。”荡口营业所负责人刘英说。
问及为什么要这样做,一直侃侃而谈的朱中瑾突然沉默了,良久,他说:“为人民服务了一辈子,我和邮政,早就分不开了。”说着,红了眼眶。
一家三代,执着地守护着一个“人民邮政为人民”的诺言。支局东侧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是这段百年邮缘最忠实的见证者。